淡水作為「生活的世界遺產」,是北台灣聞名的歷史城鎮,含有多元的宗教文化信仰。淡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淡水好生活計畫」在建築學系黃瑞茂老師的策劃下,與課程所張月霞老師在2019年7月1日到7月13日進行為期十三天的密集工作坊—「淡水宗教文化與歷史街區創生」工作坊,針對淡水在地的宗教文化進行深度田野調查,提出五個創意行動方案。28位參與學生來自淡大十個科系,同時也有台北大學及東華大學的學生參與。
去年,2018年7月淡江大學建築系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支持下,進行為期十五天的「淡水世界遺產田野學校I:重建街工作坊」,有來自淡江大學各科系同學的參與,包括台灣藝術大學與大陸福建工程學院的同學,共同透過跨域學習的方式,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強調的「生活取向的世界遺產」理念下進行「有任務的提案」,總共提出五個提案計畫。包括「老屋修繕活化計畫」、「老齡友善環境營造計畫」、「從畫家眼中的淡水到修景計畫」、「城鎮傳奇的實境解謎尋寶包計畫」、「社區動員的創意節慶計畫」。前四個具體的生活實驗與微創業行動計畫,已經分別落實環境改造工作及付梓印刷出版。
其中「社區動員的創意節慶計畫」成為今年「宗教文化與歷史街區創生」工作坊的主要課題。選定淡水歷史街區中多座具文化資產價值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包括淡水主要宗教聖地清水巖祖師廟、清水街及天主堂等,同時淡水在地軒社、廟堂、教會組織等孕育了多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再現以及背後的歷史脈絡是本次工作坊的關注面向。
短短兩個星期的工作坊中,策劃了專家演講,邀請來自大稻埕的舒喜巷創辦人黃飛霖分享城隍繞境與八將文化、台北藝術大學的黃貞燕老師分享北投生態博物館及深耕計畫的北投散步計畫案例等,分享台灣各地關於宗教文化活動的復甦經驗。同時也邀請在地參與及策劃宗教文化活動的年輕人,有來自安定堂的執事胡嘉裕、淡水玄真宮的乩士陳浩銓、南北軒的成員翁瑋鴻等人,分享個人生命經驗與地方的連結。為了提案的真實與可能,邀請在地工作者作為業師,在有限的時間中,成為學生提案建構的關鍵支撐。
本次工作坊的成果發表會在2019年7月13日於淡水遊滬旅遊中心五樓進行成果發表,當天特別邀請數位評論人,包括蔡一正建築師、台灣藝術大學殷寶寧老師、淡江大學未來所紀舜傑老師、輔仁大學景觀系藍志玟老師等人,以自身專業的角度為學生們的提案提出建議。同時立法委員呂孫綾、新北市議員陳偉杰、淡水區區長巫宗仁、淡水古蹟博物館的館長柏麗梅以及多位地方頭人也到場支持,給與同學們許多建議及回饋。呂立委鼓勵學生:「自身從小參與宗教文化活動,這些非物質的文化已是淡水在地生活的一部分,很高興學生選擇南北軒、清水巖等為題,鼓勵學生與更多淡水地區的軒社進行更深入的訪談。」柏麗梅館長表示:「許多學生的創新想法,提點自身需重新思維的部分,淡水古蹟博物館未來也將積極的與淡江大學聯繫,期待有合作的機會。」
本次活動將發表將五個可以執行的行動計畫:包含考究清水巖建廟的歷史背景,並規整出過程中的十二個大記事,找出祖師廟落成的關鍵人物—當地紳商,以其歷史故事進行串聯,寓教於樂的《紳商建廟記》桌遊設計提案;以清水巖中合祀的神明為遊戲關卡人物,藉由各個神明的背景故事探討淡水神蹟故事與淡水在地人的連結,同時串聯繞境的緣起及現象,進行歷史脈絡再現的《清水街87號》手遊設計提案;南北軒作為淡水在地歷史悠久的軒社,一代一代的傳承與創新,為淡水宗教文化帶來不同的價值,以南北軒為對象,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及訪談,觀察在地社群與地方宗教文化情感連結的《南北軒鬧淡水》紀錄片提案;因應十月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的盛事,特選一組進行與環境融合的「環境劇場」文化活動設計,以重建街遊廊的環境場域,透過兒童眼與遊戲心描寫,建立一個街道環境劇場《玩轉重建街Kids on the block》的原型紀錄;清水街豐富的傳統街道空間以街屋形態為主軸街道,分佈著天主堂、祖師廟、壇、宮等,200公尺內存在不同宗教據點,訪談及觀察其特色,提出以體驗歷史生活時間軸作為核心的《清水Live/Live in Tshing-Tsui Street》城市復興提案。
這是一個跨域的學習計畫,一個面對真實、勇於提案的真實的地域創生計畫。本次工作坊是以長時間所累積的「社區設計」與「生活遺產」(Living Heritage)經驗,回應淡水歷史街區新的發展願景。在歷史城鎮的場域中,參與真實生活世界、討論相關的保存議題,透過田野工作去累積認識,進行有關城市保存工作的實踐。身為中山國小教師的課程所蔡宛容同學表示:「工作坊的經驗啟發自身教學上的反思,未來也將思考更多元教育的可能。」來自香港的教心所研究生楊晴同學表示:「因為自身曾為媒體業的經驗,讓自己在工作坊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事情,與建築系、歷史系的學生共同合作的過程中,也激發了不曾有過的想像。」歷史系四年級的張博明同學回想與文史工作者紀榮達老師的討論過程:「很感動紀老師對於天主堂及淡水在地的努力,也認為紀榮達老師、黃瑞茂老師的許多話語中傳遞著很多重要的意義。」大傳系的王瓅萲同學則分享:「曾參與王慰慈老師的《里民志》拍攝計畫,在過程中看見涂老師、黃老師對在地的熱情貢獻,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情很有意義,也希望自己能透過參與這些事務有所改變。」在上學期涂敏芬老師的服務創新與設計課程開發桌遊原型後,加入此次工作坊的企管系羅勻珮同學則表示:「這次的工作坊不斷地打破原先的框架、重新架構,這樣的經驗雖然痛苦,卻成長許多。」
這次的工作坊以宗教文化的角度切入,打破學生對於淡水宗教的既定印象,更深入的了解並連結在地社區,同時也看到「淡水好生活計畫」中各個科系的串聯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