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燕子遊戲巷
淡江大學建築系與正德里里辦公室共同合作,試圖透過建築空間營造與社區參與活動的企劃,讓構築實踐的場域能夠深入到淡水在地的社區當中,並試圖透過鄰里公園角落的空間改善營造計畫,為社區居民開創更多可以休憩活動的空間,增進鄰里居民間各項交流的機會與可能性。將缺乏活動的區域,透過置入空間平台等裝置,導入更多的休憩空間與觸發新活動的機會,把空間藝術、建築之美,帶進淡水的社區環境之中。本案希望能促進大學的專業,與在地的社區,能夠有深入的交流與認識。
在〈燕子遊戲巷〉的實作過程中,對於真實的生活情境或擔憂,都是場域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同時也期待因為新空間元素的出現,能夠進一步改善、優化鄰里間的居住品質。本案採取引導式設計,首先先由本校建築系教師群與正德里辦公室、淡江大學USR辦公室夥伴們溝通後,找到規劃方向,隨後再引導同學進入場域去觀察並發現問題。首先進行基地的環境觀察與紀錄,隨後在一連串的設計參與與實作互動過程中,逐步地修正對於〈燕子遊戲巷〉的生活想像,以及所採取的場域介入方式。過程中也成功讓往來的社區居民與學生體驗到環境的魅力與改造的力量,進而提升大學生與社區間的溝通、合作、認識與互動。
在整體的規劃概念上,由於正德里與米粉寮間的連接步道,是正德里黃俊雄里長爭取多年後,才為社區爭取到的友善步道捷徑,能夠讓鄰里居民能夠更安全快捷地前往米粉寮區域的公車站。由於該步道位於正德國中的橄欖球場旁,在正德里側則有里長爭取的兒童遊憩設施,且在米粉寮側則興建有標準且舒適具夜間照明的籃球場,因此該步道也成為鄰里居民經常散步、遊憩的場所。經過多次討論該步道近一步活化使用的可能性,隨後便提出了〈燕子遊戲巷〉的規劃,希望能讓各年齡層的小孩、父母、老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可以停留、活動的地方。讓步道不只是步道,還是社區的聯誼與休憩的中心。透過對於現場環境的觀察,以及對於社區居民對此步道的使用方式與習慣後,學生們先以步道因周邊環境、樹蔭所形成的不同場域氛圍為分區設計的發展點,隨後以空間劇本的塑造,來分段形成不同的入口意象與場域氛圍的設定。
遊戲平台
在具體的細部設計上,因應空間劇本的設定,而規劃了三個空間裝置作品,座落在〈燕子遊戲巷〉的步道上。從正德里的方向進入基地,所碰到的第一間作品是〈遊戲平台〉。從正德里的方向走進基地內部的步道,首先會先穿越深受附近小孩所喜愛的吊索遊具、溜滑梯與鞦韆等兒童遊憩設施。也因為遊玩的小孩眾多,年紀較小的孩童便較難與年長的孩童共同在前方的場域活動。因此,我們規劃了一個較低矮的遊戲平台,提供年紀較小的孩童在此遊憩,同時也提供家長或陪伴者可以在旁邊休憩的座椅與平台,甚至一起陪同玩耍的地方。而這個遊戲平台,也提供觀賞旁邊橄欖球場球員奮戰的風景,並引導居民的眼光前往前方〈故事書屋〉的方向。
故事書屋
〈故事書屋〉座落在步道中一個轉角處,轉角處則設置有一盞路燈,而這個轉角也造就基地中一個較為方整的腹地。這在基地觀察的過程中,這個地點引發了許多的空間想像,也為「步道」空間的穿越性,提供了一個可以停留的空間範圍。在此,我們規劃了一個「家屋」的框架,並在其中設計了可以圍坐的區域,來提供鄰里居民一個短暫的聚會、聊天、說故事的場域環境。而路過的鄰居,也可以隨時被召喚,或是短暫地投入這樣的聊天聚會中。
藝廊・椅廊
穿過〈故事書屋〉之後,在接到跨越水圳的橋樑之前,整個步道的腹地開始變窄,兩側的樹木高聳,並具有相當的樹蔭遮蔽。在這裏出現的是第三件〈藝廊・椅廊〉作品。我們希望行走在這段步道上的行人們能夠放慢腳步,稍微感受一下微風從林隙間穿越的涼意,以及帶起樹葉間摩擦的聲音,或是去細細地觀察到,被風吹落的樹葉,在空間旋轉飄落的曼妙舞姿。因此,我們在步道旁,設置了不同高層的平台與座椅,意圖提供不同的停留與休憩的姿勢。而靠近水圳旁也設立了較高的牆面,也希望日後正德里組織之「小阿德課後照顧班」的美術作品,能夠在此展出,除去讓孩童的作品有機會被公開展示以外,也能讓鄰里居民在日常生活的行走經驗中,多增添一些藝文氣息與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