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側重在「地方場域的實踐」,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側重在「教學現場的實踐」,原先看似分離的概念,在2019年有了交集,因為新增了[專案]大學社會責任(USR)這個學門,於是如何結合「地方場域」與「教學現場」,以及同時融入「行動研究」,成了「一身三任」的挑戰。
本校在108學年度通過2件計畫、109學年度通過2件計畫、110學年度通過3件計畫、111學年度通過3件計畫,共計10件計畫。其中,教育部於110學年度起,在USR學門中再將期程區分為「一年期」與「多年期」,在110與111學年度中,各有1件計畫獲得多年期補助。另外,教育部每年也會選出「績優計畫」,由建築系黃瑞茂教授所執行的《就地拼貼術—參與式的設計工作坊之行動研究》獲得績優計畫肯定。
在這10件計畫中,有4件計畫同時與本校的USR計畫「淡水好生活」相關。分別是黃瑞茂教授於109與110學年度的兩件計畫,以及涂敏芬副教授於110學年度通過的多年期計畫、黃奕智助理教授於111學年度通過的多年期計畫,這4件計畫均與「淡水百年市街」發生連結。
社區營造服務
黃瑞茂教授以「社區營造服務」課程投入「田野學校」的經營,是本校率先以暑期密集與共授的方式,在本校傳統教學體制上實施面對地方的先驅形式,透過參與式設計的方式捲入多方利害關係族群。110學年是針對淡水倍增的移居人口,構想疫情之後的在地安居的議題,進行「住在公司田溪旁工作坊」。這系列工作坊課程定位是有任務的學習,邀請在地工作社群與居民一起參與,分組探討議題,兩年工作坊邀請業師、演講者與評論者15位、地方工作者參與15位、學生參與64位。田野學校每年的工作坊成果均提出5個提案,成為本校後續執行USR計畫工作的依據。
服務科學與管理
涂敏芬副教授是以「服務科學與管理」課程,偕同來自生活在淡水的三位手作職人(蜜種子、妘羽手作坊、吉剪花),共組「女力手滬」聯合品牌,以夥伴關係共同參加2022年為期四天的亞洲手創展,這是一個B2B2C的商業展會,嘗試經歷一段從手作創意到手作創業之途。工作團隊擔負服務支援系統推進手作品牌化,賦能女力商業思維與創業實作。兩年行動歷程中,在1位創業青年擔任課程助教的協助下,共帶領64位修課學生與女力職人互動,上架7場活動至Accupass,在四天展會上創造出近新台幣6萬元營收,而激發女力職人考慮創業的可能性。
構築
黃黃奕智助理教授則以「構築」課程,透過自力營建、構築實作的方式,讓建築專業得以進入社區實踐。在111學年度執行教學實踐計畫之前的兩年就開始操作,三年的暑期工作營,以持續性的建築間設計服務,帶領125名修課學生,服務4個地方場域(齊柏林基金會、興仁國民小學、頂田寮有機農場、正德里文中八公園),創作出12件環境空間裝置。
USR教師的一身三任,在「社會實踐」的使命下融入「教學創新」,並進一步透過「行動研究」深化大學社會責任的意義,在入世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的關懷下,以身為度,繼續行動。